如果你经常刷短视频,那你可能刷到过这位教授的视频。
其中不少总计播放量或达到了上千万,堪称在短视频平台上 ” 爆火 ” 的教授。很多人都在问,这些视频哪里有完整版?
完整版就在混沌学园 app!
2021 年 8 月 29 日,柳冠中老师在混沌讲了《设计创新:从造物到谋事的思维重塑》,这次课程中,柳冠中老师金句频出,对中国当下整体的设计体系和设计思维给出了针针见血的精妙论述。
在听完这堂课程之后,同学评论道:
” 值得每一个设计师和每一个老板看。”
” 大师一课,醍醐灌顶;千回百转,回归自然。”
” 享受先生的智慧流淌,入耳入脑入心,不教之教 “。
今天混沌君再次将老师的课程笔记(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触及本质,感受关照现实的思维魅力。
柳冠中,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被誉为 ”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1984 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 ” 工业设计系 “,奠定了中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
授课老师|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编辑|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混沌前沿课
重新认识设计
今天,我想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设计。
我相信大家都是喜欢设计,甚至于是从事设计的。那如果叫你们设计一只杯子,你怎么设计?大家会各显其能,把它设计成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新材料的。
但你想过没有,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让你设计杯子吗?不是,你是在设计如何解渴,比如在课堂上解渴,或者明天郊游,走到荒郊野外要解渴。那为什么非要设计一只杯子?
我们看汉字中的 ” 事物 ” 二字,事在前,物在后。为什么要造物?是为了做事,所以事是逻辑上的先,时间上的先,而不是造物在先,产品在先。
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从造物,到做一件事,把这个思维转变之后,你的创新能力就被大大激发出来了。这才是根本的创新,而我们现在太缺这样的思维方式了。
全世界都在谈的设计思维是什么?
设计思维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可以用设计思维重新认知世界。所谓设计,是把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经济、把我们的认知重新格式化。设计的责任是重新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工业设计是什么
那什么是工业设计?我们一般这么理解,工业产品的设计叫工业设计,这个认识远远落后了。
工业设计所以叫工业设计,因为它是工业时代以来所有的设计的总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计领域已经开始提出,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是文化模式的设计,是机制的创新,设计已经达到了系统的层面。现在,又有了 ” 集成式的系统整合设计 ” 这一说法。
所以在未来,设计不会仅仅是服装设计、封面设计等这些具体层面上的设计,而更可能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上进行分工。
就像我们想改善环境,那这个改善环境的系统设计里,会有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或是家具设计等。它是一个系统的整合,所有的设计都必须立足于整体的需求。
所以工业设计到底是什么?我要再次强调,工业设计是生产关系和价值观革命的结晶。
工业设计的本质
大家都学工业设计,但我敢说 90% 的人都没学到其本质。工业化本质是全产业链的分工协调,在工业时代,设计必须跨界。
1987 年我曾提过 ” 四品说 “。即一个东西,在工厂里能被制造,叫做 ” 产品 “;到商场上流通,叫做 ” 商品 “;经消费者购入,叫做 ” 用品 “;被扔到垃圾桶后能够回收再利用,叫做 ” 废品 “。
制造、流通、使用、回收,这是一条产业链,不可能一家企业就包揽了整个产业链,需要社会分工合作。
所以,工业时代设计师最大的能力是什么?不是画画、手绘、打光、3D 打印,而是协调。你的设计,是一定要想着能制造、能流通、能使用,不能使用了还要回收再利用。
你的设计通过跨界合作实现,才能叫做真正的工业设计。
在我看来,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设计创新需要格式化
设计和创新是一体的,” 设计 ” 必然创新,不然只能叫模仿。
创新工业设计,需要我们重新组织知识,组织产业,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而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改良。这就是我说的 ” 格式化 “。
我们可以从三处格式化:
第一是眼界。设计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周边的事物,从而进行创新,因此它需要一定的眼界。个人必须涉猎面广,具备一定的 ” 宽度 “,通过比较来权衡利弊。
第二是格局。格局高就是站得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不浑浑噩噩,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第三是观念。我们中国的设计观念,叫 ” 事理学 “。它是指事在先,物在后;为了谋事才要造物,而不是为造物而造物。这也正是中国人所讲究的 ” 实事求是 “,将实在的事情弄清楚了,再去做求证与选择。
展开说下事理学,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着我们的目标系统。
然而,大部分设计争论的都是 ” 内因 “,比如工科会说,我懂材料、懂结构、懂设备;艺术会说,我懂造型、懂风格。但实际上,这些争论依旧停留在设计领域的低层次上,而忘掉了根本的东西。
设计真正的学问在设计之外,是要解决问题,做事情。
学设计的都在讲风格,我觉得很荒唐,风格是死了的东西。世界需要创新,我们沉浸在风格里,我的家具要洛可可的,我的家具要法兰西的,我的家具要西班牙的,都在这上面争论,这样的设计怎么能行?
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外因,即谁在什么环境、条件以及时间下用这个东西。这才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关系到设计的定位。如果我们在没有弄清楚定位的情况下,就去空谈技术,那么我们就永远都停留在无谓的争论层面。
根本的创新需要重新格式化,必须从外因开始,弄清楚谁去做,在什么环境下去做。我们一定要明白,只有从做事入手,我们才有可能创新。
两个设计创新案例
讲两个具体的例子。1974 年,我有一项任务就是做 23 号使馆的室内设计,去设计顶棚和灯具照明。整个使馆的结构已搭建完成,有别墅大小。
在毫无相关经验的情况下,我只能去已设计完成的建筑进行观摩。首先要参观的便是最典型的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人民大会堂的顶灯设计的确很漂亮,但开会时宴会灯一开就是半小时,顶上的温度能够达到 45 摄氏度;因此每次开两小时的宴会,人民大会堂都需要部署消防员来值班。
这个案例不禁让我们思考:设计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要设计的 23 号使馆有门厅、宴会厅、休息厅以及餐厅,不同房间内部灯具的高度、色泽、色温、水平照度、垂直照度都必须得到解决,这个方案才能成立。当我把设计图纸拿到北京当时最大的灯具厂那里时,该灯具厂的总工程师黄耀昌却给我上了一课。
我至今仍记得当时黄耀昌总工程师问了我一句话,他说:” 小柳,你设计的是灯吗?” 这个问题一下就把我问住了。但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我设计的 ” 灯 ” 有接线柱、有灯泡、有散热器等元件,怎么不是 ” 灯 “?
我回去反问黄总,什么才是灯?把他问住了。
这点是我的幸运,我参加工作做设计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设计的不是 ” 灯具 “,不是眼见的具体的实物;而是灯背后的东西,是解决空间内部的照明问题。
此外,我参加工作后遇到的第二件幸事就是接触了毛主席纪念堂内灯具的设计。
纪念堂里有三四十个厅室,这起码需要二三十种灯,一个灯就要有十几套模具,一套模具做下来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那么我要如何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设计以及所有模具的制作呢?
这时,常规的路已经走不通了,我只能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打破过去的格式化,重新思考。
我只能设计出一套模具,同时这套模具要能适应三四十个厅室的高度、大小以及空间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一下就想到了建筑中的球点网架结构,即一个钢球,向六个方向发射,可以搭成无限长的结构。我把这个钢球缩小为塑料模具,变成直径 1 公分的球,用耐高温、耐高强度的聚碳酸酯做成 6 个小模具。通过更换模具的造型从而达到涟漪的效果,象征着毛主席的思想传播开来。
事实上,这就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标准化与组合化。虽然我是学美术出身,但我却没有去做具体的造型或是图案,反而恰恰解决了设计的本质问题。
我们不能只是去简单地套用所谓的经验,而应该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不能再等着改良了
10 年前我们到海尔调研,跟张瑞敏对话,我问了一句话,再过 30 年、50 年,你们海尔还做冰箱、洗衣机、空调吗?张瑞敏马上反应过来了,他说别看我什么都有了,我最大的苦恼,是拿不出颠覆性的产品,未来会是什么产品?难道还等从外国引进?
用创新创造取代引进改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反思一下,凡是能引进的我们中国都有了,凡是不给我们引进的,我们中国都能拿出来跟世界上比一比了。我刚看过一份材料,中国的超高压输电,是国际上没有的,我们走在世界最前头。
当我们无人可学的时候,就必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能拿出居于世界前列的水平。现在整个世界超高压输电的相关术语全是中国术语。
1995 年,我跟华为做设计,设计完成之后,任正非提到,华为把全国 95% 以上的通信技术专业硕士生、博士生都招聘过来了,把全世界能引进的通信技术都引进了;我们的技术这么强,人才这么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我说,既然华为的工人都有大学生学历,你不妨抽出 10 个工人、2 个硕士生、1 个博士生,让这些人组成一个小组,做简单的排列组合工作,先看图表上垂直的部分,分清都是什么人需要通讯,做不同分类,再看左下角,人都要什么样的通讯,有的要说悄悄话,有的要图文并茂,又可以筛出很多种通讯的目的。最后再看,是在什么外因限制下能使这个人达到想要的通讯目的,这个图表一建立起来,可以组上千个排列组合。
那些引进技术不一定能实现这些通讯目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独立开发技术、组建技术团队才能真正地走远。
创新不是表面上的涂脂抹粉,而是要树立全新的目标。
中国设计创新五要素
1. 设计不能只重 ” 养眼 “,不顾 ” 养心 “
我们要如何全面提升中国 14 亿人口的整体生活水平?这一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参照坐标。这不是买两辆车或是两套房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重新进行定义与引领,去创造中国的模式。因此,我们不能只 ” 养眼 “,还要 ” 养心 “,不能一味地跟随市场,满足市场。
2. 重视生态社会设计,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整个地球的资源并不丰富,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全球共赢。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这是设计的最高宗旨。
3. 设计不能根植于享乐、虚荣之上,时尚不等于设计
现今的很多设计关注的都是炫、酷,如何做出爆品,如何吸引别人的眼光。这些爆品就像水面上的油花,阳光一照就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但是它却没有根。我们中国的设计不能植根于享乐与虚荣之上。
过度的设计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与打磨,很快就会被淘汰。这种短命的东西是时尚,不是设计,设计提倡的是长久的使用。
4. 推广工业设计标准化、流动化、组装化
工业设计是生产关系的革命。生产关系调整好后,生产力自然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所以在工业设计诞生之后,商人很快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从而获益。不仅如此,在现今品牌为王的消费世界中,标准化、流动化、组装化依旧是设计大有可为的空间。
5. 回归中华民族节制、适可而止的传统
我们必须清醒,因为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退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越衰弱;这是自然规律。
中国文化的传统不是奢华。我们不能陷入到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的思维定式中。事实上,美的标准非常多样。调动出中国潜在的文化底蕴,不追求奢华,而追求合理与适可而止,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智慧。
中国设计的未来角色
我们可以从我国长期贯彻的五年规划中,发现工业设计在中国演进的缩影。
十一五计划提出要发展专业的工业设计,这时人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外观的层面;十二五计划明确要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的转变;十三五计划则明确支持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的提出意味着设计已被提升到与技术、财务、市场相持的水平。
我国还提出要建立工业设计研究院。与设计相比,研究院更具前瞻性与预见性。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新的技术,视野得到了开阔,这时你就能够提出新的理论与观念。
如何培养创新型的设计思维?
什么是好设计
设计师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将目的抽象出来。如果有人问我,密斯 · 凡德罗的沙发椅与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马扎,这二者哪个更好?
我会回答 ” 我不知道 “。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舒适,一个是为了携带。我不知道你的用途是在哪里,所以也就无从对这二者进行评价。
需求是设计的评价标准,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根据目的去寻找方案。
设计也不能沉溺于传统文化的元素中。谈到四合院,我们设计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它的建筑外观,如斗拱、砖雕等,而应意识到它所代表的大家庭式的社会组织。我们一定要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理解它所承载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背景。
文字也算传统之一,最早出现的是结绳记事;后来又出现了甲骨文、钟鼎文,秦统一六国后,为有效传达政令,必须统一文字。为提高文字的传输效率,文字又演变成易识的印刷字体。
但与此同时,作为艺术的书法也同样存在,这是一种点缀与闲情雅致。区分这二者的关键就在于我们需要怎样的信息传达。
学设计,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 ” 达 “。根据不同的 ” 达 “,选择不同的 ” 传 “;技术没有高低,对于设计而言,能够解决问题的就是高技术。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设计师跟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说话,但是在教你、引导你,合理地生活。对设计师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什么?
首先,学会协调关系的思维方式,培养抽象思维。
你小时候在家里看到自行车,脑海里会有自行车的概念。长大后,看见汽车、看见轮船、看见火车、看见飞机,脑海里却会生出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出什么?交通工具。什么是抽象思维?是抛开载体,去看事物的本质。
我们设计就要研究这个,我不是在设计汽车、自行车,我是要解决老百姓出行问题。用新的载体取代旧有的载体,做颠覆性的创新,而非改良。这是大设计。
其次,设计师不用名词思考,而用动词思考,这是设计思维的一个关键点。
这里我教大家一个技巧,设计师脑海里不要有名词,尽量不要用名词思考,要用动词思考。
名词思考只解决表面的问题,比如去研究大小、材质和形状的区别,名词代表的是过去时或现代进行时。
而动词思考需要先研究主语,你要先去解析你研究的对象;再去解析限制动词的状语,比如时间、地点、条件等等外因。
以设计墙为例。设计师想的不应该是墙、不应该是墙的材质。设计师应该想的是为什么要墙,其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防御敌人,还是为了保暖,还是为了纪念?
不同的目的导向不同的结果。这才是设计师应该有的思考方式。
不同的主语和状语的结合就自然产生出新的宾语,即新物种或新产业。
最后,研究外因是 ” 认识论 ” 传承。
这些说法不是我发明的,中国自古就有。
大家都知道 ” 师法造化 “,但都没有深入去想,什么叫造化?水 100 度以后还是液体吗?0 度以下还是液体吗?哪儿变了?是外因变了,这是造化告诉我们的规律。
师法造化是学设计的灵丹妙药,研究外因你就会找到方法。真正地深入生活,真正地去研究社会,不要浮皮潦草,不要人云亦云。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哲学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设计的思维逻辑。
设计方法论:事理学
所以回过头来看,事理学就是我的设计方法论。
我总结一下,事理学有以下几个思维特点:
●注重需求 ” 目标 ” 而不是 ” 功能 “;
●注重 ” 事 ” 而不是 ” 物 “;
●注重系统的 ” 结构 ” 关系,而不是元素、因子;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 ” 物 ” 存在的 ” 外部系统 ” 而不只是 ” 内部因素 “;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 ” 动词 ” 思维,而不是 ” 名词 ” 思维;
●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
●注重引领,而不是满足;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 ” 主体间性。
中国的祖先早就说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要正确理解 ” 利其器 “,即无论是高技术还是低技术,是否 ” 利 “,评价体系不在于它的 ” 快 “,而在于 ” 善其事 “,即能够帮助做好这件事的技术就是高技术。因此,设计的评价体系就是目的,物是工具,是实现目的的保障。
而 ” 目的 ” 是为了 ” 做事 “。” 事 ” 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我们习惯于研究内因,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外因。而对于外因的限制的忽略,正是导致中国近百年来缺乏创新的主要因素。
就像我开始讲到的案例,我第一次设计灯,就是我解决的是照明,不是做灯具,最后也没有传统灯的形象,因为我把灯藏到什么?吊顶里面了,看不见灯。
事要强调就是实事求是,事情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事是外部因素,不是内部因素。
因此,设计的过程要实事求是。首先是研究具体的人本身,接着是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根据这些来判断人的需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设计的最终结果是造物,但实际上它是在祈使性地叙事,即带有目的去行动。
中国的一句谚语叫,”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现象之外才是核心。设计真正的功夫是在设计之外,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好。